浙江在线-兰溪新闻网(记者 徐桢瑾) “几十年前,我们从老城去溪西得坐船,或是走浮桥。那时,兰江大桥都还没造,公交车也没有,哪像现在这么方便……”坐在兰江大桥支桥通往中洲公园的入口处,看着来往的车流,王国华感叹道。
今年65岁的王国华是土生土长的兰溪人,除去年轻时在外闯荡的时间,在兰溪生活了40多年。在他看来,兰溪像是一趟正在驶向远方永不停歇的列车,沿途的景象一直在变换,眼中所见的风景也越变越美。
对王国华而言,近几十年兰溪交通的发展最有体会,也最有感触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,兰江大桥还没有建造,从老城到溪西,船成了唯一的交通工具。“那个时候坐船只要几分钱,还是那种比较旧的机帆船,木船坐的也比较少,大多数时间还是走浮桥过去的。”王国华告诉记者,自从悦济浮桥拆了以后,他时常坐船到中洲公园,再从辅济浮桥走到溪西,体会当时坐船的感觉。“没有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,我还能在兰江上坐船,现在的船比以前舒服漂亮多了。”王国华说。
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,自行车是最常用的交通工具,当时的中国也有着“自行车王国”之称,永久、凤凰等品牌自行车成了“时尚宠儿”,几乎人手一辆,王国华也不例外。“最早的时候,自行车还要凭票才能买,条件允许了以后,我才有了自己的自行车。周末不上班的时候,我就骑自行车回老家柏社。”王国华回忆,当时的路还是砂土路,路面也很窄,骑车摔跟头也是常有的事。每次从城里出发,得骑上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家。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在王国华的记忆里,还没有城乡公交的概念。“那个时候哪有什么公交车,汽车站的车子都很少,到柏社的车一天只有几趟,车子小站点又少,道路坑坑洼洼的。甚至因为路太差,一些远的地方都不通车,到了终点还要走上很久的路才能到家。”王国华告诉记者,当时村里的路也十分“糟糕”,走在村中的黄泥路上,晴天一身土、雨天一身泥,好路似乎是一种“奢望”。
如今,曾经一天只有两三趟的车次增加了近10倍,路程也从一个多小时缩短至30分钟,站点就设在家门口,而这些改变王国华从未想到过。“城乡公交实在是太方便了,现在的车子坐起来舒服,路上的风景也很不错。”王国华说,在四好农村路的建设下,他所在的村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“村外的砂土路浇筑成了柏油路,村内的黄泥路也铺上了青砖,不仅道路宽敞了,路边还种上了绿化,舒服着呢!”
“我现在一有空就坐808路去金华看看女儿,以后等金建高铁造好了,去杭州就更方便了。”王国华说。
70年来,兰溪的交通一直在发展变化,像王国华这样老一辈的兰溪人,则是这场历史的见证者,他们的亲身感受折射出的是当下老百姓满满的幸福感。
近年来,兰溪坚持大办交通、合力办交通,实施了义兰公路、董将线改建,钱塘江中上游航运复兴工程兰江航道和衢江航道省级改造等工程。同时,也完成了一批如国省道和农村公路大中修、美丽公路及农村联网公路等交通民生工程建设。去年,兰溪还实现了公交一刷即付的“无现金”乘车。
接下来,兰溪将继续大力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投入,提升公路路网路况,推进开发水路交通,提升运输行业服务水平等,让现代化、立体化、便捷化的交通,打通老百姓“出行的最后一公里”,不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,为兰溪的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。
兰溪新闻
图片新闻
专题聚焦
导报视频